看看比利時、想想台灣-談談比利時與台灣的音樂教育
一群看起來平均年齡在6-10歲的孩子們,正吹奏著經典民謠—往事難忘。
看著他們專注的神情,一個音一個音仔細的吹奏。這個來自比利時的長笛合奏音樂,這支影片預告著他們在即將到來的週末要演出了。為何在比利時,孩子可以在這麼小的時候,就可以學習音樂了呢?
課程免費,內容、師資卻不打折
在比利時,政府支持音樂教育,孩子5歲就開始免費學音樂,邀請專業的師資,從樂理入門,一年後才正式學樂器,讓音樂落實在生活中。不要以為免費的課程就可以打混。基礎樂理課有四級,分四年上完,之後則是兩年的資格樂理課。除了音階、調性、節奏、拍子、音程、和弦以及各種專有名 詞之外,還有唱歌、作曲和名家欣賞等,儼然就是大學音樂系的課程內容。課堂上有小考、期中考、期末考,筆試、聽寫和唱歌都包括在內,學年成績不及格,就不 能晉級,得留級重讀。
樂器方面,也是分成基礎一到四級、然後進階到資格級。光是期中和期末的背譜演奏會,就足以規範孩童平日認真練習。演奏會時,每位學生必須上台演奏兩首曲子,一律背譜演出,台下除了學生和家長等聽眾之外,由學院校長和督察評分,演奏會後立刻一一講評,不及格者也一樣要留級。
回想台灣的教育,總是一昧的注重學業成績,說到要補習 英文、數學擺第一,才藝往往先被忽略。但是這樣看似努力追求課業成績的表面,高競爭的學習環境,卻教養出課後的休閒活動就是打線上遊戲,學習才藝的原因大多是因為“同學有學,所以我也要學。“因為才藝比賽得名,孩子的成績可以加分”..等,各種因為可以輔助學業的成績而做的學習,孩子也不明白為何他們要學音樂。 然後 社會新聞中就屢屢聽到“碩士生因為感情的事情想不開,跳樓輕生,或是情殺 ;工程師因長時間的工作,過勞死…等。生活中沒有軟性的心靈陶冶,長時間的工作,將生活變的枯燥、一成不變。
身為台灣的家長,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長遠,讓音樂的學習不是只希望眼前看到什麼成績,而是期待孩子可以透過音樂的學習養成,讓孩子的心靈深處感受到—在他的生命中,因為有音樂(或藝術相關)他們的生活不孤單。
而且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—音樂的學習,是可以養成孩子很多方面好的特質,像是 堅持、有耐心、有毅力、提高專注力…等。最近還有一個音樂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—音樂的學習是可以讓大腦功能強化。(相關資訊: 音樂如何改變你的大腦(How playing an instrument benefits your brain – Anita Collins)
看看比利時、想想台灣,音樂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,比利時政府將音樂教育落實在孩子生活中成為扎實的基礎教育,讓他們除了熟諳樂器外,還通達樂理、懂得欣賞,讓音樂能真正進入孩子們的細胞,陶冶性情,受用一輩子。台灣人的生活大多忙於工作,工作之餘就喜歡玩線上遊戲,對比比利時的孩子們,從小就學習音樂,音樂會在他們的城市隨處可以看到,假日午後常常就來個音樂演出,整個城市沈浸在音樂氛圍,聽的人、演出的人的心靈都得到的陶冶,日子過得愜意外,心靈也得到滋養。身處台灣的家長們,對待孩子的音樂教育應該用什麼心態呢?
新銳藝術駐站作家- 慈芳老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